不知道這9大效應,怎么考教師?快看
常見的心理學效應是社會心理學部分??嫉闹R點,是一個重點內(nèi)容。在大多數(shù)考試中主要是以單選題和判斷題的方式進行考察,當然心理學效應眾多,有一些是??嫉闹R點,有一些是我們經(jīng)常在選項中會看到的,這些效應也有可能在考試中作為一個難點或是拔高題出現(xiàn),今天進行具體的介紹。
??嫉男睦韺W效應:
(一)首因效應
也叫首次效應、優(yōu)先效應或"第一印象"效應,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,通過"第一印象"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(chǎn)生的影響作用。第一印象作用最強,持續(xù)的時間也長,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(chǎn)生的作用更強。
(二)近因效應
它是指在人際認知活動中,最近的印象對人的評價起著重要作用。這種偏差的產(chǎn)生,客觀上是由于最近獲得的信息刺激強,給人留下的印象清晰,沖淡了過去所獲得的有關(guān)印象。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。一般說來,在與陌生人交往時,首因效應比較明顯;而在與熟悉的人交往時,近因效應更為明顯。
(三)光環(huán)效應
又稱"暈輪效應"、"成見效應",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,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征泛化到其他有關(guān)的一系列特征上,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。所謂"一俊遮百丑"以及"情人眼里出西施",電視上名人廣告,往往就是在采用這個社會心理原理。暈輪效應的主要特征是"以偏概全",抓住一點,不及其余。
(四)投射效應
它是指以己度人,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,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,把自己的感情、意志、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認知障礙,即在人際認知過程中,人們常常假設他人與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、愛好或傾向等,認為別人理所當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。
以上是在考試中考察頻率非常高的一些效應,大家要明確其含義,找到含義中的關(guān)鍵詞,這樣在做題的時候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區(qū)分。
補充心理學效應:
除了以上??嫉男?,還有一些經(jīng)常在選項中,偶爾在題目中也會考察的效應,主要給大家補充五個。
(一)霍桑效應
又稱霍索恩效應,是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,是指當被觀察者知道自己成為被觀察對象而改變行為傾向的反應。例如:最近幾年很多同學喜歡看真人秀,真人秀表現(xiàn)出來的真的是生活中的自己嗎?在攝像機和觀眾面前都會進行演示,這就是霍桑效應。
(二)巴納姆效應
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?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(xiàn)象,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,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(tǒng)的、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。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,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,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。例如:生活中我們在朋友圈經(jīng)常會看到一些心理學測試很多女生覺得很符合自己,其實大多數(shù)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。
(三)費斯洛汀效應
費斯洛汀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論:生活中的10%由發(fā)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,而另90%則由你對所發(fā)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決定。這就是"費斯洛汀法則"。這個法則對社會現(xiàn)象的解讀比蝴蝶效應又更深入一層。
(四)馬太效應
在《圣經(jīng)·新約》的"馬太福音"第二十五章中有:"凡有的,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;沒有的,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。""馬太效應"在教育工作中存在著消極作用:一是容易使被賞識的學生滋生自負自傲、孤芳自賞的不良情緒,從而脫離群眾,為其他學生所孤立;二是容易使那些不被賞識的學生自卑,甚至自暴自棄,使學生喪失自我發(fā)展的最佳心理環(huán)境;三是容易造成師生之間的情緒對立,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。
(五)破窗效應
破窗效應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,該理論由詹姆士·威爾遜及喬治·凱林提出,此理論認為環(huán)境中的不良現(xiàn)象如果被放任存在,會誘使人們仿效,甚至變本加厲。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,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,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。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筑內(nèi)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無人居住,也許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縱火。一面墻,如果出現(xiàn)一些涂鴉沒有被清洗掉,很快的,墻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、不堪入目的東西;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,不久后就會有更多垃圾,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。這個現(xiàn)象,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。
以上心理學效應是比較常見的,當然還有很多效應例如:木桶效應、蝴蝶效應、南風效應等等,需要大家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不斷的積累,只有這樣才能有備無患,在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。